電流與線徑:AWG / mm² 對照表
目錄
「線要多粗才安全?」
「AWG 是什麼?為什麼號碼越大線反而越細?」
這篇文章會用最簡單的方式,
幫你搞懂電線的線徑、電流、以及它們和端子的關係。
因為你在挑選端子時,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: 確認電線線徑。
線徑決定你該選哪一個端子系列、哪個壓接筒大小、能承受多少電流。
搞懂這篇,之後你就能一眼判斷哪顆端子才是「對你的線」的。
什麼是線徑?
「線徑」就是電線中銅導體的粗細。
導體越粗,能通的電流就越大,也比較不容易發熱。
線徑常見有兩種標示方式:
單位 | 系統 | 使用地區 | 特點 |
---|---|---|---|
mm²(平方毫米) | 公制 | 台灣、日本、歐洲 | 表示導體的截面積 |
AWG(American Wire Gauge) | 美制 | 美國、車用、電子線 | 用號碼表示,號越大線越細 |
線徑公制(mm²) 與美制(AWG) 的關係
平方毫米大家都熟,但 AWG 呢?這裡就稍微講一點歷史~
為什麼會有 AWG?
在 19 世紀美國早期電報線時代,每家線材工廠都用自己的方式定義「線多粗」,有人用英吋、有人用磅、有人甚至用“拉幾次模”來表示。這導致同樣標「14號線」的線,在不同工廠手上根本不一樣粗。
為了統一全國標準,1857 年,美國一位工程師 J.R. Brown(布朗)制定了「Brown & Sharpe wire gauge」制度,後來就演變成現在的 AWG(American Wire Gauge)。
AWG 的原理是「拉線次數」而不是直接量粗細。
在那個年代,銅線是靠機器將一大塊銅板拉細製成的。每「拉」一次,線會變細一點,所以他用拉幾次來定義線徑號碼。
舉例來說:
- 0 號線(1/0) = 幾乎沒拉細過,是最粗的標準線
- 每增加 1 號,就表示又拉過一層模,線再細一點
因此 AWG 數字越小,線徑越大,這點跟公制是反過來的。
在計算上,AWG 是一個對數等比系統,並不是線性縮小,有興趣了解計算公式的話歡迎參考維基百科。
AWG 的上下限
AWG 的標準範圍總共有 44 級
類型 | AWG | 導體直徑 (mm) | 截面積 (mm²)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最細 | 40 AWG | 0.0799 mm | 0.005 mm² | 像頭髮一樣細,用於耳機線、繞線 |
中等 | 20 AWG | 0.812 mm | 0.52 mm² | 小家電、LED 線常見 |
粗線 | 0 AWG | 8.251 mm | 53.5 mm² | 汽車主電纜 |
最粗(標準上限) | 4/0 AWG | 11.68 mm | 107 mm² | 工業電源、焊機電纜 |
超出範圍(延伸制) | 250–2000 kcmil | 約 13–50 mm | 127–1010 mm² | 用於變電站、地下電纜 |
唸法上,「4/0 AWG」唸作「four aught」,是 AWG 的最大標準線號。
再往上就不再用 AWG,而是改用 kcmil(1 kcmil = 0.5067 mm²)。
所以在美規電纜上,你常會同時看到 AWG 與 kcmil 兩種單位。簡言之,AWG 數字越小線徑越大,當你看到 kcmil 為單位時就表示是超粗線徑了。
美國為什麼一直沿用?
主要是「慣性 + 安規」。
美國 UL(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)與 CSA(加拿大安全認證)的電線標準都是用 AWG 制訂的,汽車線、電子線、家電線等也全採 AWG。
所以即使後來全世界都改用公制 mm²,美國仍然繼續使用 AWG,特別是在汽車、家電、PCB 線、電子業等領域。
所以回過頭來,AWG 與公制的線徑都是用來表示線徑大小,只是兩個數字是反比關係。
🔹 線徑公制(mm²) 美制(AWG) 與端子的關係
端子規格通常以公制標示(mm²),但美系線常用 AWG,這兩者之間就需要對照。
AWG | 線徑 (mm²) | 常見端子系列 | 建議電流 (A)* |
---|---|---|---|
22 | 0.33 | R0.5 / Y0.5 | 3–5A |
8 | 8.37 | R8 / Y8 | 45–60A |
6 | 13.3 | R14 | 60–80A |
2/0 | 67.4 | R70 | 180–210A |
也就是說,如果你的電線是 14 AWG,
你在選端子時就該對應到 R2 系列(適用 2mm² 線徑)。
💡 小提醒:
美規 AWG 與公制 mm² 並非線性對應,
所以選端子時,務必用對照表或轉換工具,而不是憑肉眼估。
總結
公制(mm²) 與美制(AWG) 都是可以表示線徑粗細的單位,只是當你用 AWG 時需要多一步轉換成公制線徑。